中国制造2025九大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任务1】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健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暗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僵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圈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变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竟争,培育一批具各知识产机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凤险预警与应对。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国知识产权许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
【意义解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以及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其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技术仍然滞后
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为主的阶段各类主要基础件的性能指标大体相当国外20世纪70-80年代水平。
(二)核心技术依赖引进
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更新换代也离不开国外原厂。尤其是重要的、高档的、技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制造装备,引进依赖性更高,自给率仍然很低。
(三)产品以中低端为主
从产品结构来看,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竟争力。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而是为发达国家企业代工生产。
那么,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首先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主要依赖购买国外产品;新能源汽车、计算机系统软件等处于技术与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尚未掌握核心;轨道交通设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创新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实际上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创新的活跃度不高,制约了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是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较少。目前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在2%-4%之间,发展中国家大多在1%以下。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不断增长,2013年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主要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比较
数据出处:世界银行
还有,标准化制定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诸多政策性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技术创新的实现。
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才能带动本国长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所以,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重视的就是技术创新政策。据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一重塑优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针对制造业推行的技术创新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曾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在当时的世界上遥遥领先,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都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萧条。面对这种形势,美国政府组织了一大批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制造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对制造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改善运行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是必须占有技术优势。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推进了以“技术创新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重振计划,于1990年、1993年和1997年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业合作发展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以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带来的制造业重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大量迹象表明,制造业重振了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5.2%,高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9%,并拉动全国科技进步的40%。良好的制造业技术创新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健康的、具有技术活力的制造业。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奥巴马政府于200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同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企业重返美国,意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美国国内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以说,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意在夺回美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再工业化”不是原有工业化的重复,而是以高新技术注入制造业,形成美国制造业的优势。美国“再工业化”是要全面振兴国家制造业体系,大幅增加制造业产出和出口,以求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硬实力,实现世界“经济重心”的回归,并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再工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它将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被普遍应用将成为一大趋势。美国新形势下“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就是一种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持续互动的过程。通过“再工业化”方面积极发展计算机、汽车,航空以及为大企业配套的机械、电子零部件等现有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医疗信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以确保在21世纪里持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NNM1)计划,意图重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2013年1月,美国总统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先进制造业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2012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成立了4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中心涉及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强大的制造业是实现再工业化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意图也充分证明,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优势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此,发展制造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由量到质的根本转变。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毛伟明副部长所说:“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文章节选自《中国制造2025解读》
TransInfo斯凯普斯是SAP制造业解决方案核心合作伙伴,SAP金牌实施商,专注上海/无锡/苏州/广州/深圳/东莞/成都等地SAP ERP软件SAP制造业ERP软件、 电子制造ERP、医药行业ERP、精细化工ERP、机械制造行业ERP实施服务。